24歲患癌打開棟篤笑之路 棟篤笑藝人阿V用幽默將痛苦變成笑料
用幽默走上國際舞台
Vivek Mahbubani(阿V)是一位以廣東話與英語雙語演出的棟篤笑藝人,2007年奪得香港「最搞笑的人(中文)」冠軍,一年後更在香港國際喜劇比賽中勇奪英語組冠軍,成為同時征服中、英文觀眾的喜劇人。其後代表香港走上國際舞台,入選為「全球十大棟篤笑藝人」,2018年更獲選為「香港十大傑出青年」。
今年6月,喜劇演員Jimmy O. Yang(歐陽萬成)在紅館開騷,也特別邀請阿V擔任暖場嘉賓,笑聲響徹全場。

努力學廣東話做香港人
阿V的父母於七十年代從印度移居來港,隨後誕下阿V。與如今舞台上風趣自信的形象截然不同,兒時的阿V性格內向,不善表達,那時未有網絡世界,生活主要圍繞親戚聚會、參與印度族群活動。雖然住在香港,但當時生活幾乎「只有印度人」。
直到小學,母親希望他能融入香港社會,遂讓他入讀本地學校。初時語言與外貌差異讓他感到「格格不入」和自卑,但在母親鼓勵下,他逐漸學會接納自己,也努力練得一口流利廣東話,能自豪地說自己是「土生土長香港人」。

夾Band翌日頸腫 確診淋巴癌
2006年,24歲的阿V剛從城大畢業,某夜夾Band後感覺「比平時累一百倍」,翌日醒來發現頸部腫脹疼痛,到醫院檢查後,醫生指可能是患癌。阿V坦言,那一刻難以相信自己會與癌症扯上關係:「當時我二十幾歲,聽到『cancer』兩個字好震驚,因為印象中癌症就是電影裡的人,掉頭髮、之後就會死。」
最終確診患上淋巴癌,阿V很快便接受現實,並積極面對,「媽媽同我講,有事唔需要害怕,大家可以一齊面對。」

難捱化療折磨 媽媽成最堅強依靠
對於阿V來說,化療完全是「未知的世界」。醫生事前解釋,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,無法預料副作用程度。第一劑藥物注入體內時,當晚開始出現強烈不適和嘔吐,「唔係應該醫我嘅咩?點解我仲差咗?」這種心理落差令他既驚訝又沮喪。六次化療以21天為一個循環,每次都是從極度虛弱到逐步復原,再到狀態最佳,然後重新跌落谷底。
阿V最深刻是療程開始後,曾為自己患病令媽媽擔心感到無比愧疚,並問道:「點解你可以咁堅強?」母親則回答:「I need to be the rock(我要成為你的依靠)。」媽媽表示明白自己不能崩潰,堅持住才能讓他可以安心依賴,這讓阿V下定抗病決心。
大病過才會明白的想法
信念令阿V戰勝癌魔,也令他對健康的態度徹底改變。以往雖然有做運動,但不會太重視——今天不練明天補、熬夜聚會也無所謂,直至康復深明:「健康唔係話有就有,隨時會有唔同嘅事發生,最好就係做好準備,預防、做運動、食得健康啲、瞓得夠。」
現在他會為自己設下界線,與朋友聚會如感覺太晚、太累,會坦白表示「我要先走」,不再勉強自己。即使工作再忙,他也努力維持休息與生活平衡,把健康放在首位。他笑言,這個病反而給了他方向,他幽默道:「其實我有個好處,就係我病過,你哋冇病就唔明白。要學我咁諗法,不如快啲搵個簡單嘅病嚇吓自己先。」
癌病令他走上棟篤笑舞台
早在中學、大學時期,阿V已對棟篤笑充滿興趣,佩服台上的表演者單憑一支咪便令全場投入,故早已立志「呢世人一定要試一次棟篤笑。」康復之後,他偶然看到棟篤笑比賽的廣告,此時的他更明白時間的寶貴和把握機會的重要。
雖然內心害怕,但他想起自己曾經擊敗癌症,便心想:「癌症都殺唔死我,何況一班唔笑嘅觀眾?」結果他在2007年勇奪全港廣東話棟篤笑冠軍,一年後再下一城,拿下全港英文棟篤笑冠軍,從此正式踏上全職棟篤笑的道路。

為病人表演最難忘
在眾多演出中,令他特別難忘的一次是到醫院為病人和家屬表演的棟篤笑。當天是一個小型派對,許多病人身體狀況並不樂觀,醫院希望透過笑聲帶來片刻放鬆。他在台上看到病人因他的笑話露出真心的笑容,他心裡無比震撼:「原來一個笑話,能能讓人暫時忘卻病痛。」
自此,他積極參與不同的慈善演出,由社區中心到老人院,因為他深信「笑話的力量是無限的,只要我願意拿起這支咪去講。」

喜劇 = 悲劇 + 時間
對阿V來說,幽默是化解生活中尷尬與壓力的工具。自小在學校常被同學取笑外貌,他逐漸學會用「自嘲」來化解,印象最深一次是同學笑他「太多毛」,他沒有再反駁,反而順勢回應:「多毛有好處啊,夏天蚊都咬我唔到!」結果同學竟然信以為真,還要驗證,從此大家再沒拿這件事取笑他。這種以幽默面對困境的習慣,也延伸到他後來的舞台創作。
成為棟篤笑演員後,他更摸索出「喜劇 = 悲劇 + 時間」。在最痛苦的當下,幽默或許無法立刻出現,但隨著時間過去,經歷便能轉化為笑料。幽默不是否認痛苦,而是讓人多了一種角度去看待它。

靠信念與目標走過低谷
談到對其他病友的鼓勵,他特別強調「目標」與「信心」的重要性。回想自己接受治療的日子,曾有人提醒他,要為康復後的自己訂立一個目標——不管是去行一次山、吃一頓期待已久的大餐,還是單純完成一件小事。正因為有這個「向前看的理由」,每天的辛苦才不會顯得無止境,反而一步步走近希望。
另一個關鍵,是對身體的信任。「其實我們的身體比想像中強大,你要給自己一個康復的機會。」他相信,如果心態一直停留在「我唔得啦」,那是向身體發出錯誤訊息,令復原之路更加艱難。相反,若能抱持信心,身體會「好好地負責任」,帶你走出低谷。
他笑說今天自己能站出來分享經歷,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。他希望將這份力量傳遞下去,讓每一位正在抗病的人,都能找到一個目標,給自己一份期望,然後在某一天也能回頭說一句:「我真係捱過咗啦!」




